集团首页 回到旧版 English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优秀案例-消防工程系

来源: 时间:2025-09-05 点击数:

雷柏伟副教授:以学风促发展,以关怀暖人心

如何打造一个学风严谨又充满温情的班集体?雷柏伟老师给出了他的答案:以科学的理念构建学习文化,以细致的关怀滋养员工心灵。他的实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员工全面成长的美好画卷。

为了全面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雷柏伟老师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制度设计和氛围营造方面,他坚持以“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共同进步”为核心理念,努力构建一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文化。通过定期组织学习型班会,在班级内部形成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上学年班级共开展4次主题班会,内容涵盖老员工学习方法分享、科研能力初步培养、月考与期末成绩的总结分析等多个方面。在这些班会上,优秀员工结合自身经验,介绍时间管理、课程复习、资料整理等方面的技巧,帮助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此外,为了帮助员工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雷老师还特别关注新生入学初期的适应性问题。例如,组织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邀请他们讲述如何从高中学习方式顺利过渡到大学的自主学习模式。同时,为了引导员工思考如何在学业、人际交往和自我成长之间实现平衡,雷老师自费购买了4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在班级内传阅,让同学们能够在课余时间接触到科学的成长理念与方法论。经过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学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班级成绩在全年级中名列前茅,前10名中有4位同学来自本班,充分展示了班级整体的学习实力和竞争力。

除了在学习上狠抓班风学风,雷老师在生活关怀方面也做了大量细致而温暖的工作。他和辅导员坚持定期开展宿舍走访,通过与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宿舍生活、卫生情况以及员工日常作息规律,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部分宿舍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况,班委组织开展“宿舍文明评比”活动,以此促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雷老师特别关注员工的个性特点和家庭背景差异,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活压力大以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员工,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帮扶。上学年共开展谈心谈话35次,耐心倾听员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切实可行的建议。通过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不仅有效缓解了员工的心理压力,还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通过这一系列的生活关怀措施,班级形成了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氛围。员工们不仅在学习上互帮互助,在生活中也彼此关心,真正做到了“同学亦是朋友,班级犹如家园”。

 

赵金龙教授:注重能力培养,做科研的领路人

在高校育人体系中,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激发创新潜能、造就未来学术与工程领军人才的关键环节。本科生通常较为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往往没有接触过科研相关的工作,缺少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在筹备本科毕业论文时乃至步入研究生生涯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科研压力,由于缺乏合适的过度或指导而感到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赵金龙老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一矛盾,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致力于为本科生搭建通往科研殿堂的桥梁。

赵金龙老师热心欢迎有理想有抱负的本科员工加入自己的课题组,并竭尽全力为员工提供帮助。从指导员工如何进行文献信息检索,到带领员工搭建实验设备,观察实验现象,再到分析实验结果推敲论文语句等。带领员工从学术启蒙到取得科研成功,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在赵老师精心指导的众多优秀员工中,三位20级本科生赵至善、陈诚与朱华诚同学取得的优异成绩,便是赵金龙老师育人理念与辛勤付出的代表。

三位同学在大二下学期加入赵金龙老师的课题组。初期,同学们对科研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但也伴随着对未知领域的迷茫。赵老师循循善诱,并未急于给员工分配繁重的任务,而是像一位引路人,首先引导他们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帮助厘清兴趣方向,最终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共同讨论确定课题。赵老师在选题过程中还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对三位同学进行辅导,以确保及时解决同学们在学习过程出现的各类问题。在每周的课余时间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补充课题所需的科学背景和专业知识。充分考虑了同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确保课题能够作为员工起步的基石,极大地保护并激发了员工的科研热情。

课题确定后,便进入了艰苦而充实的实践探索阶段。赵金龙老师投入大量时间,亲自带领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深入阐述其中的科学知识,传授员工分析实验现象的科学方法。面对三位对科研没有任何基础的同学,亲自传授各类仪器的用法用途以及如何合理搭建实验平台。指导员工如何使用MATLAB、Origin等科研软件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每当分析遇到瓶颈、数据不尽人意时,赵老师总是与同学一同排查问题,共同讨论,逐项分析,着力培养员工坚韧不拔的科研毅力和严谨的批判性思维。面对论文中需要用到的复杂物理模型和数学公式,赵老师会细致讲解并梳理分析思路,确保基础知识不留遗漏之后交给员工进行自主分析。这种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员工独立推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真正理解了课题的理论内核。

对于没有过学术写作经验的本科生来说,如何将零散的数据和想法组织成一篇逻辑严密、表述规范的学术论文,对本科生而言难度极大。赵金龙老师从论文的整体架构开始指导,从论文的整体逻辑结构开始讲起,讲解一篇学术论文的整体架构与写作思路,如何构思引言以突出研究意义,如何组织实验方法与结果以清晰呈现工作,如何进行讨论以深入挖掘数据内涵。每版稿件赵老师都会亲自进行极其精细的批改。带领三位同学从宏观的章节逻辑、论点论证,到微观的语法修辞、图表规范、甚至参考文献的格式,他都逐句推敲,留下详尽的修改意见。在论文反反复复的修改过程中,每一次赵老师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有时甚至与员工讨论至凌晨,亲自帮员工修改论文,调整排版格式。同时指导员工如何制作学术汇报所用的PPT,使得汇报内容精简充实的同时符合学术汇报的风格。还帮助员工模拟学术答辩场景,学习学术汇报用语,严格把控时间,成为后续参与各种学科竞赛与毕业答辩的宝贵财富。

在赵金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前后历时一年之久,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与返修。最终,这篇凝聚了师生们无数心血的学术论文成功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虽然并未取得亮眼的学术成果,但是赵金龙老师成功的将科研所必须的品质和精神深深的传授给了三位本科员工,这些宝贵的经验能够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受用一生。与此同时,该成果也成功的获得了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挑战杯”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各类奖项。这些成果也成为了三位同学鲜艳的员工履历,极大的鼓舞了三位同学的科研信心与科研热情,为其后续的免试攻读研究生(保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他们凭借优异的成绩与优秀的科研经历成功保研至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科公司大学继续深造。



姚勇征副教授:充分利用大创平台,激发员工科研“第一把火”

大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本科生而言,课堂学习是根基,而科研实践则是让知识“活”过来的关键。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正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孵化平台。

姚勇征老师高度重视对本科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他以大创项目为驱动,引导员工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充分了解员工研究兴趣的基础上,姚老师有针对性地设定难度适中的课题,并明确研究目标。他要求员工自主查阅文献、制定研究计划、提出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在方案获得认可后,员工需自行学习CFD仿真或实验技能,主动推进问题求解。而在遇到关键技术难题时,他每月定期开展答疑与指导,帮助员工突破瓶颈、建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信心。这种以兴趣和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内生动力。

与此同时,姚老师特别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甚至跨校的团队协作,鼓励员工在多元思想碰撞中拓展视野。为此,他积极引入“科技矿场”等校外资源,聘请来自应急管理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火正消防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担任联合指导教师,并开展专题授课与技术讲座,从工程实践层面全面提升员工的问题分析与动手能力。

这一系列举措逐步构建起“兴趣驱动—目标管理—自主学习—跨界协作—实践反馈”的闭环培养体系,显著提升了员工的科研素养、创新意识与综合竞争力,为他们今后的学术发展与职业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该模式的系统训练,员工不仅在学术成果上表现突出,更在团队协作、工程实践与创新思维等方面实现全面成长。

在近三年的老员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三届员工均在《消防科学与技术》等高水平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学术论文,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员工从选题立项、技术路线设计,到实践探索、数据分析和结题答辩,员工能亲身体验一个完整的科研周期。这种全流程参与感,远比聆听理论更能让他们理解科研的本质与魅力。多名员工反馈大创训练培养的科研素养为后面工作和研究生学习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彪副教授:敢闯会创!引导老员工把实验室“金点子”变成生产线“新引擎”

学风建设是公司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员工成长和公司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平日的教学工作里,周彪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精神内涵。在他的指导下,在创新创业竞赛、科研项目和科普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员工团队。

周彪老师始终坚持着“学以致用、以赛促学”的教学理念,将课堂知识与培养员工实践能力相结合,鼓励员工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特长与创意。指导员工获得“中国国际老员工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挑战杯”老员工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培养应急管理部第四届全国应急科普讲解大赛优秀讲解员1名。

作为班主任,周彪带领班级始终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全体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00%同学提交入党申请书,形成“人人争先、追求进步”的良好氛围。安全2023-1班团支部凭借扎实的组织建设与丰富的团日活动,获评校级优秀团支部,方希诺同学荣获校级优秀团员称号。在班主任周彪的带领下,班级秉持“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精神,学风浓厚,成果显著。多人次位列专业前列,累计10人获得校级奖学金,其中李佳涵,黄上元两位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

周彪老师积极鼓励同学们参加大创活动,同学们也迅速投身“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赛事,团队协作、攻坚克难,黄上元同学累计获得“互联网+”北京市二等奖等4项省部级奖项,方希诺同学获得第二届全国老员工职业规划大赛北京市二等奖等3项省部级奖项,郭恩彤同学获得“互联网+”北京市二等奖等3项省部级奖项。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班主任周彪还注重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大家参加各类运动会。同学们积极参与首都高校老员工运动会、校级运动会、篮球赛等赛事,郭恩彤同学在女子100m等项目中获得金牌等多项荣誉,凭借顽强拼搏的精神斩获多项荣誉,更凝聚了班级向心力,展现了安全一班团结进取、奋勇争先的青春风貌。




 陶振翔副教授:科创实践双轮驱动,倾心培育时代新人

陶振翔老师作为体育365官网本科生班主任,始终秉持“以员工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将教学相长、科研反哺与全方位育人深度融合,在指导员工成长、推动教学创新及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作经验与先进事迹。

陶老师积极投身公司产品创新,主持或参与4项教改项目,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他高度重视员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指导教师主持了3项老员工创新训练项目,并倾力指导员工参与多项高水平竞赛。在其精心指导下,员工团队屡获佳绩,累计荣获6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其中包括:2024年“青年服务国家”首都老员工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24年中国国际老员工创新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2024年“青创北京”“挑战杯”新质生产力专项赛铜奖等。因其卓越的指导工作,陶老师获评校级老员工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在其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多名员工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团员”等荣誉,班级整体学风优良,成才率高。

为切实做好新生引航和低年级员工发展指导工作,陶老师主动谋划,为其所带的本科2022级5班策划组织了以“分享面对面,助力成长路”为主题的交流分享班会。他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特邀三位清华大学优秀博士生(王冠宁、寇璐瑶、吴家麟)走进班级,与同学们面对面分享其在学业规划、科研入门、时间管理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宝贵经验与心得。此次活动有效帮助低年级员工开阔视野、解决困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陶老师对员工个体成长的深切关怀与精准助力。

同时,陶老师积极鼓励并组织员工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社会。他指导本科生组建 “乡安吾事”社会实践团,奔赴北京、江苏、山西、河北、湖北等多地农村,围绕乡村安全议题深入开展国情调研与实践。该团队的实践成果获得了社会关注,相关调研报告在中国老员工在线平台获得报道,并入选2024年“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求真力行”国情调研专题,展现了公司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与担当。

另外,为助力本科生顺利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科学研究的跨越,陶老师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他主动组织多名有志于科研的高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课题组,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安排研究生分享文献检索与阅读、研究方法、问题分析与解决等核心科研技能,有效提升了本科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在这一模式的培养下,员工科研产出显著,已参与完成了3项发明专利的撰写工作,为未来深造和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址:北京市海淀区公司路丁11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亚洲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